1984年,陕西村民淘金时发现一根金条,回家一看是一只金蚕

1984年,陕西石泉县的村民谭福全来到池河淘金,本着碰运气的心态,没想到真的有所收获。在池河中,他铲到了一根条状的东西,直觉告诉他这极有可能是一根金条,谭福全连忙观望四周,看到并没有人注意他,于是连忙将东西揣进兜里,急匆匆地就回家了。

1984年,陕西村民淘金时发现一根金条,回家一看是一只金蚕

在上世纪末代,陕西的人民在谭家湾石泉县池河中发现了一处淘金地,于是不断有村民存着发大财的念头前往,想要捞一笔财,从此提高生活水准。

谭福全也是其中之一。他本职是一个从事蚕桑的农民,听说了淘金的事情后,便经常带着儿女们去淘金。

天降馅饼的事人人都在肖想,不然彩票行业在现今也不会这么火热了。虽然人人都在强调勤劳致富,但是许许多多的人还是想着有一个好运气带来的意外之财。

冬天的寒气找准了缝隙,从四面八方蹿进了人们的衣服里,可在池河中的人们内心对钱财的渴望好似一把火,将欲念燃烧得越来越旺,也就顾不上生理上的寒冷了。

突然,谭福全的铲子好像铲到了什么东西,谭福全明显地感觉到了一股阻力,他弯下身来查看,拿起了阻挡他铲子的东西:一根长条形的坚硬物体。

出现在淘金场,又是长条形的,谭福全心中一喜,该不会是挖到金条了吧?那这可是要发大财了呀。他看看四周的人都在专注地挖宝,没有人注意到他,于是他急忙将物品揣进兜里,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继续干着手中的活。

虽然说周围的人都是谭福全的邻居、邻村,但是在钱财面前,人的贪欲和情义哪个在前面就说不准了。先人用惨痛的教训总结出的“财不外露”的经验,谭福全还是懂的。

不一会儿,他借着上厕所的借口急匆匆地往家的方向跑去。

回到家的谭福全将怀中的物体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然后放到水下清洗,这个宝贝的原形逐渐显露:它整体外形是一条蚕虫,内里由铜制成,外面渡了一层黄金。谭福全及其家人都十分开心,不枉他们大冬天冒着严寒下水,这真是大喜啊。

1984年,陕西村民淘金时发现一根金条,回家一看是一只金蚕

谭福全所在的村子不大,一点消息都能在半天内传遍每家每户,于是,谭福全挖到一条金蚕的消息很快就被村里人知道了。

村里的村民们都十分好奇,每天来看金蚕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很是羡慕谭福全的运气。

一来二去,消息越传越远,一些文物贩子也闻声上门。他们见过金蚕的模样后,心中立刻有了几分算计,于是他们向谭福全出价八千块钱,想要买下这个金蚕。

八千块,在1984年可是一笔巨款,接近于现在的百万元了,这足以看出,在当时的八千块钱是怎样的诱惑。

可这时,谭福全却沉默了。八千块,说明这个东西大有来历,这群人的身份也不言而喻,将金蚕卖给他们的行为真的对吗?谭福全动摇了。

人们在面对艰难选择时总会有一个思考纠结的过程,若是选择做对了,这个过程便是染着光辉的、可为人称颂的,若是选择做错了,后人们也不在乎这个过程了,只徒留当事人的懊悔。谭福全也不例外。

思考整整一晚后,第二天一大早,他向亲戚借了五十块钱,坐上了前往陕西省博物馆的车。来到陕西博物馆的谭福全,二话不说将金蚕交给了博物馆。博物馆的专家们见了这件物品,连忙集聚起来研究。

在研究金蚕的材质后,又查询文献,专家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是来自两千多年前的物品,它是属于西汉的物品。

西汉时期养蚕业便已经十分繁荣,为了保证蚕桑事业繁荣的延续,当地的人们时常会举行祭祀活动,这只鎏金铜蚕正是祭祀活动的物品,金蚕作为蚕种的代表,是农民希望明年养蚕圆满的期待。

这只金蚕的现世,将陕西省的养蚕业历史往前推到了西汉时期,填补了考古史上的一段空白,这对中国的学术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也足以体现当时的养蚕事业就已经很受人们重视。

1984年,陕西村民淘金时发现一根金条,回家一看是一只金蚕

这只金蚕的出土,意义非凡。这只金蚕,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经过讨论,国家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现陈列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谭福全抵挡住金钱诱惑、为了上交文物还倒贴五十块路费,将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的私利之上,此举应当受到广泛赞赏和学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