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家的“祖传之物”
1990年,河南省新县的一位老农民前来文物鉴定局鉴定,手里提着一只金碗。他说这只金碗是家传之物,想要请文物鉴定局的专家给鉴定一下,这只金碗究竟是真是假。而在专家们的鉴定下,这只金碗底部刻有“宣统御制”字样,足以证明它是宣统皇帝所使用的御用之物。这对老农家来说着实是一件意外之喜,也让人们开始思考是如何流落到这个老农家手中的。
我们知道,溥仪曾经是中国的末代皇帝,他的执政之路比较曲折,最终却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袁世凯赶下台。而着实令人惋惜的是,在慈禧太后临死之前,她下令毒杀了其侄孙光绪皇帝,并立了年仅三岁的溥仪为皇帝,前段时间在老农家发掘出的金碗,或许就是他在皇宫中使用的物品之一。
御用之物的传承
按照四百多年的封建礼制,宣统皇帝除了规规矩矩的执政,也有一些非常显赫的特权,例如:听音乐、品茶烟、赏花木等等,大致上都有专属的器皿或场地。然而,随着历史的编年推移,一些皇族或许为了以防万一,将这些记忆、文物留存在自己家族中,以供后人继承或将其藏在其他地方,延续骨髓的记忆。这些御用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进入了民间,不为大众所知,每一件御用之物都承载着那一个部分历史,陈列着那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皇室文物的价值
在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被称为“贵族”的存在,他们享有比普通百姓更高的地位和特权。随着历史的推移,他们的文物、器皿被人们争相收购,以示他们的身份的尊贵以及品位的非凡。同时,皇室文物也成为了艺术品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数量稀少,稀有性极高,成为了集藏家与投资家青睐的对象。
当然,不同的文物持有者对文物价值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对于一些富有艺术品收藏爱好的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文物的美学价值;而对于一些身处城乡的人而言,则更多的是寄托于一种情感价值,如它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总之,皇室文物代表了中华文明中精神的结晶,它所蕴含的价值也远远不止金钱。
退而求其次
对于老农民而言,虽然金碗的状态较好,但对于这位有着家族传承的老人来说,它无疑是一份历史的证明,显得尤为珍贵。考古学家们建议老人应该将金碗捐献给博物馆,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它所蕴藏的历史。但老人仍然表达了自己的拒绝,他认为这只金碗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物品,但也承载了他们家族的过往和历史,对他来说它代表了自己祖先的印记,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个时代和一段历史。
不被了解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价值,历史上许多英雄或大人物的事迹都是掩盖在时代的裹挟下而遗憾失传的,这是业已定论的事。虽然我们很难知道这个金碗的全部经历,我们也无法抹掉往事的沧桑,但对于这位老农民来说,这只金碗是他过去曾听过的、新鲜的和辉煌的情史,他可以自由选择如何处理它,或者能够珍藏它,作为一个印证过去、沉淀记忆的史料留存在他的生活中。
自身安危的忧虑
正如前面所说,皇室文物背后总是有一个历史背景,这些历史背景带着不少神话色彩,备受瞩目。而与之相对,这些文物流传至民间则是附带着无穷的危机。在物资交换还很不发达的旧社会里,文物的流通主要通过资本和道德约定来实现。但一个人可以做到不能表示所有人都能做到,心怀不轨之人总是善于从文物中找到自己的利益,他们甚至会在华丽的灰姑娘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机会。
回到宣统皇帝,宣统年间正值中国的末代封建皇帝,如何保存他的财物已成为了如今的学术课题。在那个艰困的时期里,御用之物在财权腐败和日益衰落的皇室中显得反常而又困难,而族亲和传统则成为了最后的保卫者。溥仪曾有一个将皇室物品分散存储在四川和鹤壁两地的计划,但这些物品到底有多少还能够归来,我们现在并不清楚。
最终,在老农民的坚持下,这只金碗没有被捐献到博物馆,而是仍然停留在老农家的手中。这是一场充满了历史气息的故事,一件流传至民间的宣统文物的珍贵历史。而人类不断遗忘的事物越独特、越珍贵,就越值得被我们记录和传承。因此,在记录历史时,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物事,我们还需要创造条件,用更加系统化的途径科学记录、保护文化遗产,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